墙绘壁画的起源研究
研究装饰墙绘壁画的起源,挖掘美感形式,探讨审美的观念,这是至关重要的。
最早之墙绘壁画历史,似乎可以从岩画、洞穴墙绘壁画开始。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战国时代就已有记载,如《韩非子》、以及汉代的司马迁的《史记》、北魏时期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,都记述了一些有关岩画的资料。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,据《尚书》记载,这个时期“筑倾宫、饰瑞台”,可以推想其建筑墙绘壁画已初具规模。“装饰”泛指修饰、打扮,或者掩饰、美化的意思。装饰一词出自《后汉书.梁红传》:“女(孟光)求作布衣麻屦、织作筐缉绩之具。即嫁,始以装饰入门。”墙绘壁画即为建筑装饰之一种。上、周、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建筑的发展,墙绘壁画艺术也兴盛起来,从周到汉代的殿堂墙绘壁画相当发达,《孔子家语》中记载当年孔子参观周代的明堂,见到过墙绘壁画“尧舜之容、桀纣之像”,而且画出了“各有善恶之状”。这些记录还不足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墙绘壁画艺术的全貌与特点,但至少说明周代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墙绘壁画,这种艺术形式被统治阶级借以作为宣传工具、教育工具,起着“成教化,助人伦”的作用。研究汉代墙绘壁画,必须与汉墓联系在一起,一是汉代的墓室墙绘壁画有一定的说教意义,它以通俗易懂的画面指导人们辨别是非;二是因为墓室墙绘壁画有一定的纪念意义,有一些重要题材是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;三是因为汉代尚厚葬,墓室墙绘壁画的艺术风格基本上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绘画水平。历史故事也是汉代墙绘壁画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,河南洛阳汉墓中有“鸿门宴”故事;洛阳卜千秋墓墙绘壁画有人手鸟身的仙人‘洛阳老城汉墓画了春秋时期发生的“二桃杀三士”故事等等。
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,先有佛教墙绘壁画、再有道教墙绘壁画;从附着体上有石窟和寺观建筑之分,它们随着宗教的兴衰而发展变化,从东汉开始,历经各代,甚至一直延续至今。最为著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,始建于266年,历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宋、元各代,墙绘壁画现在还能看到4500平方米,是中国墙绘壁画的宝库。敦煌墙绘壁画的目的是宣教佛法,以高超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,他们承继了汉代艺术的成熟风格,并受到了外来影响,从内容上把佛经故事与神话传说结合起来,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形式表现出来。这种高度概括和丰富想象的墙绘壁画语言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,寓教义于绘画欣赏之中,为我们提供了极有美学价值的墙绘壁画艺术珍品。隋代(581—618)的历史尽管非常短暂,只维持了三十六年,但在莫高窟这个艺术殿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经变在这一时期逐步替代说法图,以线造型的民族绘画手段使画面更加细致;构图上充分利用空间,佛像的服饰华丽超过了前代。唐代(618—907)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封建时期,墙绘壁画艺术也随之迈进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时代。唐代敦煌墙绘壁画大部分是以佛祖为中心,构图上左右对称。为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够接受,墙绘壁画开始打破人与神之间的界限,现实生活中豪门贵族的宫殿亭台、伎乐歌舞都在墙绘壁画中成为天国的境象,而充满想象力的飞天在空中起舞散花,产生神妙的感染力。宋代(960—1279)的墙绘壁画题材以菩萨为主,不像以前有那么多的佛经故事。相比前代,由于可开凿的空间非常有限,这一时期所建新窟已明显减少,莫高窟的规模已基本定型。宋代敦煌墙绘壁画的代表性作品是“五台山图”,以四十多平方米的尺度描绘了五台山为中心的城镇与乡村,其中有山川、河流、寺庙、市井、各色人物、各色建筑,对地理特点和标志性建筑物的描绘基本写实。中国的佛教石窟墙绘壁画,除了敦煌莫高窟以外,还有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岗石窟、很暗洛阳龙门石窟、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等,都有很多墙绘壁画遗存,它们与敦煌莫高窟(包括榆林窟)被合称为中国四大宝窟,是中国墙绘壁画的博物馆。
我国的墙绘壁画制作,历史很长。近年以来,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,对子历史上遗留的石窟墙绘壁画、寺观墙绘壁画公宫室墙绘壁画、以及地下埋藏了几千年的墓室墙绘壁画,不断有所发现,不仅进行了维修和保护,并编印成巨佚图册,供给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参考和借鉴。
相关阅读
墙体彩绘常见问题解答 墙绘使用的颜料:丙烯涂料